查看原文
其他

“岐”遇镜头的乡情乡愁

日前,“岐遇记——乡村影像美育驻留计划”影像创作展在广州市花都区岐山村举办。展览由广东二师美术学院党委、广州市花都区秀全街道主办,花都区岐山村村委、花都区和悦小学美术馆(东华书舍)承办,广东二师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执行。参展艺术创作者六十余人,均为广东二师美术学院学生,共展出两百余件作品。

开幕式上,岐山村党委书记黄炳芬说:“本次摄影展不仅展示了摄影艺术的魅力,更推动了文化艺术的交流与发展。希望通过展览激发更多人对摄影的热爱和关注,了解、关心并保护岐山村古村落,将岐山村打造成一个充满艺术氛围的家园,留住根脉,寻找生命中的宁静和自在。”

随后,广东二师美术学院院长钟香炜介绍:“广东二师美术学院以‘党建引领合作育人,美育服务乡村振兴’为特色,在‘岐遇记’乡村影像美育驻留计划中,将积极探索以‘在地文化’为基石的乡村社区营造,通过美育活动带动乡村文化发展,让艺术高校师生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参与乡村振兴。此外,‘岐遇记’还会走出岐山村,走进图书馆、文化馆等更多地方巡展,让更多人了解岐山村。我们期待与岐山村开展更多乡村美育活动。”

花都区秀全街道办主任王卫华主任表示,“岐遇记”让更多人了解、关心并保护岐山古村落,留住乡愁,推动岐山村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简单介绍该次展览的缘起和意义后,“岐遇记”指导老师就带领着嘉宾穿梭在小巷间观赏摄影作品,与众人一起开启岐山村的奇遇之旅,共同探索岐山村的人文景观,感受沉淀了千年历史的文化古村落之美。

与此同时,主办方组织在东华书舍开展了现场美育教学活动。和悦小学和岐山小学组织了二十多名小朋友,由广东二师美术学院的美育浸润工作的六名骨干成员担任主教和助教,从构图、线条、色彩等方面,用心指导学生绘画,学生们体现出惊人的创造活力,每一位同学都完成了一幅色彩丰富、有想象力的儿童美术作品,他们用画笔记录心中的美丽岐山村。

此外,开幕式结束后还组织了一次学术研讨会。由广东二师美术学院教师郭谦博士主持,以“乡村影像创作、乡村影像美育”为主题进行研讨,参会人员包括广东省高等教育委员会美术与设计委员会、花都区美术家协会、花都区文化馆及多所高校的教师。他们就研讨会主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为本次展览增添了学术深度。


项目总负责人 汤佳佳老师

项目初衷

汤佳佳老师出身于湖北荆门的一个小乡村,对于村落文化有着很浓厚的情怀。在广州求学工作十多年,汤佳佳老师经常会去逛广州的各种村落,他发现珠江三角洲地区和家乡江汉平原地区的乡村文化存在很大的差异,这引起了汤佳佳老师极大的兴趣。对于“岐遇记”项目的初衷,汤佳佳老师想以影像来记录村落文化,并形成相应的影像档案,并通过影像美育,让更多人感受到乡村文化的魅力和价值,增强对乡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也是高校和社会各界如何参与到乡村振兴中一种探索,呼吁更多人加入乡村建设,共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岐遇记”的来源

说起“岐遇记”的来源,汤佳佳老师首先想感谢学院的陈才文书记和钟香炜院长,还有王松柏老师的引荐。在他们的牵线搭桥下,汤佳佳老师结识了岐山村的黄炳芬书记,因此有了实践的空间。“岐遇记”这个名字是何淑霞同学想出来的,大家最终投票,决定使用这个名字。“岐遇记”的含义是:我们作为“他者”在岐山村的所见所闻,并以我们手里的相机为笔,来书写我们与岐山村之间的故事。

克服重重困难

对于项目实施中遇到的困难,汤佳佳老师表示事实上本次展览最大的困难来自外来者与村民的融合。最开始进入乡村调研和拍摄的时候,村民是有所抵触的,但是经过当地村委的协调动员,村民们了解到了师生们正在做的事情。更重要的是同学们“以真诚换真心”,通过多次探访,深入当地生活,给村民们拍摄生活照,并将照片打印出来送给他们等方式慢慢地消除了外村人与村里人的隔阂。几个月下来,附近的阿婆见到师生们过来,都会亲切地打招呼,问一声“吃饭了没啊?”。这让大家感觉所做的一切都是有意义的。老师提到因为他也是第一次做这样的展览,因此所有的环节都要不断的探索,中途也遇到了很多困难,很感谢给予展览帮助与支持的朋友们。

印象深刻的事

对于活动实施阶段印象深刻的事,汤佳佳老师谈到,其实整个活动实施阶段还是蛮多印象深刻的时刻的。因为今年广州雨水特别丰富,课程期间基本上都是在下雨,对于学生出去村里采风也是一种考验,但是大家都非常认真,雨水也无法浇灭大家的激情。最考验的还是布展,正值台风雨期间,大家都被淋得湿透,但是为了能有更好的展览效果,还是冒雨挂作品。还有那些无条件支持本次展览的同仁和朋友们,对于展览的促成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些点点滴滴都令老师非常感动。

本次活动的意义

谈到本次活动的意义,汤佳佳老师表示本次的活动的意义主要是三个方面:

第一,对于岐山村本土居民来说,师生们想通过这次活动让他们能产生一些共鸣,让他们通过“自我”的发现来拾起那些生活中未被留意的一些小细节

第二,对于岐山村的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而言,岐山村的人员组成也是非常典型的广州郊区村落的样式,外来务工人员比本土居民还多,他们对于这座为了谋生而停留的村落,缺乏文化认同感。师生们在活动期间组织了一次影像活动,通过“换个角度看岐山”带领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用相机拍摄记录这片他们落脚生活的村落,鼓励他们发现身边的“美”,并逐渐感受当地文化的熏陶,减少自身的不安定感,通过艺术美育的方式获得群体的归属感。这是大家在“岐遇记”活动进行的过程中逐渐探索出来的,并不是一开始的想法,但却是大家最大的收获。

第三,对外来观展的观众而言,师生们将在岐山村的创作影像,搬入岐山古村落的小巷中展出,突破了“白盒子”美术馆的限制,增强了观展体验,也让作品能更加接近大众,打破艺术与生活的壁垒。穿梭在小巷间,一起感受这个沉淀了千年历史的文化古村落,对岐山村也是起到一个宣传作用

最后,老师表示“岐遇记”最终的意义更多的是通过美育来助力乡村振兴,为乡村的文化建设贡献我们的力量。

此次“岐遇记”乡村影像美育驻留计划以影像为媒介,重新探寻发现岐山村。影像作品主要关注岐山村的现状,从“物”的角度出发,通过摄影、航拍、视频等现代影像手段重构本村村志,以人文视角探究岐山村落文化。通过影像、符号和观念等方式对村志进行表达、记录、诠释、储存、传播,在寻根过程中发现更多本土观念。

我们常常向往远方的诗与画,而忽视了生活周遭的一切。影像作品如同古村落一样在无言中默默地讲述岐山村的人与物,在场和缺席同时呈现,观者和自我互为一体。当您穿越岐山那些窄窄的巷道,用鞋底敲打那些磨得蹭亮的青石板,用目光温柔地触摸那历经沧桑的青砖古墙,您也完成了一次心灵的回归和无形的创作。在匆匆的生命之河中,无数世代叠加成一个个简单的平面,所有的秘密都遁隐在这些碎片化的平面背后。

“‘岐遇记’能让更多人了解、关心、保护岐山古村落,能留住乡愁,留住根脉,推动岐山村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助力乡村的文化振兴。”秀全街岐山村相关负责人表示,“以后将继续跟高校、美术家协会、书法家协会、(国画)艺委会等沟通交流,共同挖掘岐山村的文化价值。”

本次展览为长设展览,没有设置展览期限,意在把艺术留在岐山村,摄影作品的主题内容和岐山村的古村落环境均为在场,观者可以身处一个既在画中又在画前的二种审美状态,在这微妙跌宕之处发现岐山古村落那份难得的宁静心境。

 推荐阅读 

►3560人!广东第二师范学院2024年招生计划公布

►一键收藏!报考广东二师的N种咨询方式

►作品征集!有奖金!


统筹丨熊筱誉

来源 | 广州花都发布 数艺文 秀全街社工 花都区文化馆

文字丨韦佳莉 沈妍伊

图片丨由受访者提供

排版丨陈凯韵

一校丨周丽雅 张曦尹

二校丨熊筱誉 林泽华

责任编辑丨姚群 谭雄圣 成晓玲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